秋高气爽,微风拂面。海勃湾城区东侧的东山生态园绿树成荫、连绵起伏,犹如一道绿色屏障蜿蜒伸展。
东山生态园沿东山山麓展开,西至东环路,南至地震台观测站,北至摩尔沟沟口,分为青少年生态园、东山生态园两个部分。按照当时提出的“打造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东山生态公园于1998年开始建设,青少年生态园则是2005年开始建设。
据曾经负责东山生态绿化工作的田国栋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荒无人烟。别说是单位里的女同志和新同志害怕上这座荒山,就连年长的老员工进山里也提心吊胆。
“那时,生态林管理所管理的只是现在樱花医院后面一口井周边的一片小树林。”田国栋说,小树林是园林工人围着一口绿化井种下的,先是一株两株,慢慢就连成了片,后来发展到100亩,这便是东山生态园最早的绿化带。
乌海风沙大,东山是海勃湾城区东部的一道屏障。为了改善城区环境,植绿东山迫在眉睫。
2003年,东山生态园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植树造林。
据田国栋回忆,在当时,山上植树难度远大于平地,满山尽是石头,难以下镐不说,运树苗、浇水灌溉都是麻烦事儿,机械运不到位的,只能靠人力。
沙石地种树难度大、成活率低,土全靠外运来换。种树之前,先从河槽里、土地上先把土运到山脚,再由人背上去,垫好了土层才能种树。而树苗也得靠人往山上背,数十米高的山头看着不远,可上下一趟就要一两个小时,脚下再小心,摔跤也是常有的事儿。
即便如此艰难,树还是在东山上成片地种了起来、活了下来。
到2003年末,山上成型的林木达到851亩,虽然只有刺槐、侧柏等少数几个品种,可远远望去也已是绿色一片了。
2005年开始,共青团乌海市委员会承建了东山北段的市青少年生态园,东山迎来了第二次植绿大潮。每到植树季节,不论是学校里的青少年团员,还是企事业单位里的干部职工,都会到东山上植树。各个单位和个人在东山上义务挖的树坑多达数万个,栽种成活的树苗也有万余株。植树播绿活动逐渐发展为全民总动员。
曾参加过这项植树活动的园林职工陶海泉介绍,秋天的时候,进行山体供水管道设计和铺设工作,秋冬春挑选合适的时机,动员社会力量到东山挖树坑。由于山势险峻、山石较多,挖树坑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山上的石头太多,挖树坑就很是费了一番功夫,镐头刨不动便用电镐来挖。”他说,除了山顶、山脊等特别陡峭的地方外,其余山体的裸露部分都要挖树坑,有时一年要挖20余万个树坑。
除此之外,树木栽种后,要保证成活率必须一周左右浇一次水。山上风沙大、石头多,时常查看维护才能保证滴灌管道不致损坏,负责养护树木的工人背着工具整天都在山上巡查。
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东山生态园已形成了长约5000米、宽约200—400米的东山防风固沙林带。园内种植各类树木近15万株,铺设油路2460米,硬化园区小路2000米,修建入口大道、停车场、智慧大道、大小广场、人工湖、凉亭、大小舞台等设施近万平方米。其中,水利工程采用世界先进的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
2020年,市青少年生态园新建了占地5090.61平方米的烈士纪念广场。纪念碑总高23.8米,分为台座、须弥座、碑身三个部分,正面雕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顶端为五角星。
曾经寸草不生的东山如今已成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东山生态园,不仅是全市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